您当前的位置:理论政策

对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6-22 16:39:26

   侨联工作重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如何把基层侨联组织建立起来、发展起来,成为侨联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宛城区侨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参政议政、维护侨益和促进祖国统一等各项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侨心,发挥侨力,进一步明确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方向,理清了工作思路,为全区侨联工作的全面开展做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宛城区侨联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
    (一)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情况
    宛城区有华人华侨11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分布在美国的较多,占50%,其次分布在新加坡、加拿大、巴西、法国等地。国内侨属4000余人,分布在各乡镇办。宛城区归侨侨眷联合会,现有工作人员4人,1名主席,1名主任科员,1名副主席,1名职工。乡镇办和社区未成立归侨侨眷联合会。
    (二)侨联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依法护侨,认真做好为侨服务工作。为广大归侨、侨眷服务,维护归侨侨眷权益是侨联的工作重心,侨联通过各种渠道以多种形式认真做好侨务工作,深入贯彻《中国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国务院《实施办法》及《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归侨侨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树立为侨服务意识,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护侨力度。我区侨属王信仁,其母白惠珍系巴西侨胞,长期在宛随女儿王信仁居住。2007年,王信仁在国内唯一的儿子病故,王信仁和母亲及孙女失去了生活依靠,决定去巴西投靠二儿子,在办理出国手续时遇到了困难,母亲白惠珍的居住证过期,王信仁年纪大,行动不便,孙女又小,无奈之下求助于侨联,侨联领导带着证件、各种证明材料,亲自到市公安局办理此事,又积极协调省公安厅为其办理出国护照和白老太太过期证件的补办工作。经过多次努力和反复协调,终于使祖孙三人高高兴兴地如愿去了巴西。市二院女侨眷万明珍为随夫出国后的工资补偿问题遇到了难题,通过多方联系,耐心协调,帮助她解决了3万元公职补偿金,又积极帮助她解决了诸多事后问题。
    二是搞好接待,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①加强与海外侨团和新华侨、新华人、新生代的联络。我们充分利用节庆、会展、联谊、打电话、发信等活动,加强与海外侨团和新华侨、新华人、新生代的联系交流。近年来,我们共接待来宛访问、考察、投资、旅游、探亲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120余人次。②全心全意服务侨资企业。认真做好引资前后的服务工作。深化为侨界企业服务的理念,做好侨商“最盼”、“最需”、“最急”、“最烦”的事情,在前期寻商机阶段,大力开展各项宣传,提供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信息,并利用侨商在海外为我区宣传区域环境、人文优势等,介绍合作项目。协调帮助侨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00余件,解答法律咨询80余件。③做好引资助教、助医帮扶工作。由海外慈心慈善基金会和宛城区政府共同出资价值55万元的慈心医院在茶庵乡落成,于2008年投入使用。去年,我们组织人员对我区困难学校进行调查了解,并积极写申请、打报告、提供照片资料,及时联系上级侨务部门与外商协调,为茶庵乡郑营小学上报申请了20万元的侨资捐资助校项目。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和。今年初,向上级侨联争取50名马来西亚媒体捐助贫困学生每人700元的助教项目。  
    三是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年传统节日期间,区侨联的同志陪同区领导和区委统战部领导走访慰问侨界群众。先后看望了吴素娥、吕俊之等20多名重点归侨侨眷和在宛居住的侨胞,每到一处,都是问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家庭情况,代表区委、政府和统战部及侨联对他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祝福,并带去了慰问金和礼品。宛城籍印尼归侨吴素娥96年下岗,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又无经济来源,我们除经常登门看望慰问外,请专家为她义诊,并协调有关单位为她办理了低保金,还为她解决了每年3600元的困难补助金。
    四是热情接待办理来信来访。一方面受理市、区有关方面转来的来信来访,侨眷有疑虑的问题,我们努力对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解释有关法律法规,想法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上访者感到满意;另一方面协助联系有关单位做好信访调解工作。经常与涉侨部门交换沟通解决侨胞反映的问题,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切实解决归侨侨眷的实际困难。近年来,我们接待来访500余人次。协调有关部门,按照“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务政策,为归侨侨眷解决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咨询、子女升学、再就业、房产拆迁、就医等方面的实事,累计190多件,依法维护了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关心、帮助贫困归侨和出国留学、务工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推动和协调退休归侨侨眷补贴发放到位。扶持贫困归侨侨眷10余户,协调发放救济金2万多元,吸收外汇180多万元。
    五是精心组织,促进参政议政工作迈上新台阶。①积极做好市、区海外联谊会换届工作。筛选侨界优秀人士,及时为市、区海外联谊会推荐优秀人选。②组织侨界代表、委员在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真讨论问题,研讨对策,撰写上交议案、提案、社情民意反映30余份,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侨联组织建设与上级侨联的要求及全区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侨联组织组建困难大。基层侨联组织还不健全,还没有建立一个乡、镇、街道的侨联组织;社区侨联也没有成立。这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对侨联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另一方面,关于基层侨联组织的组建工作,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上级没有规定必须设立。加之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难以落实、有侨身份干部匮乏等客观原因,致使有的乡镇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困难重重。
    二是基层侨联组织力量薄弱。在乡镇办没有设立侨联组织的情况下,缺少专职的工作人员。分管侨务工作的同志都是一人身兼数职,由于工作时间、精力有限,主要靠在有硬指标、硬任务、经费支持的工作上,对软指标、弹性大的侨联工作就大打折扣,重视程度差,工作力度不大。存在有侨无组织、无活动、无实效的现状。没有专门的侨联工作经费,工作较为被动。在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业、学校、医院则根本没有经费来源,工作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由于经费、场地的限制,使基层的归侨侨眷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开展活动难度大,参与面窄,影响力弱。
    三是维护侨益职责较难履行。部分维护侨益工作范畴与侨联职能不对称,致使许多问题在侨联难以解决。目前,归侨侨眷信访问题已不局限于落实政策等方面,贫病、就业、经营纠纷等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属于有关部门解决的范畴,侨联组织没有相应的职能和办法直接解决,常常在感情上显得心有余而在措施上显得力不足。许多弱势群体虽然得到侨联组织长期帮扶,但仍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侨联组织对他们的社会保障措施和维权手段仍显乏力,受各有关方面因素制约,有关惠侨政策较难落实到位。
四是侨联干部队伍建设滞后于工作需要。侨联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且是对特殊群体的工作,所以对侨联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就高。而目前各级在对侨联基层组织干部配备、锻炼上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工作轻教育的现象。许多侨联干部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充电”和实践锻炼,提高综合能力,以适应当前侨联工作面临新形势的需要。同时,由于受身份限制,侨联干部交流面窄、流动性慢,缺乏活力,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影响了侨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政策驱动,为侨联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省及市级侨联要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出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要求各地首先建立健全区县级侨联组织,在编制、经费和干部配备等方面出台可遵照执行的意见,选好配强侨联领导班子。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建立侨联组织。推选在归侨侨眷中有影响力,有奉献精神的热心人士为基层侨联组织的带头人。在办公场所、设施设备上,可以因地制宜,与相应党政机关、居委会等共建共享。在干部的管理、使用方面,一方面,对长期从事基层侨联工作、有贡献的干部,切实解决他们的政治待遇,在同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安排中统筹考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侨联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将侨联干部的使用纳入地方干部使用范围内通盘考虑,加大侨联干部的交流力度,改变“黑头发进白头发出”的现状,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要创新形式,探索适合基层情况的侨联组织建设模式。组织建成了,如何发挥作用,成为基层侨联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如何激发基层侨联组织的活力,成为基层组织,特别是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侨联组织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与归侨侨眷发展需求相贴近、与侨联工作密切结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机制,促进基层组织运转有序、凝聚有力、工作有效,这需要各级侨联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
    三是要丰富内容,增强侨联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侨联组织的活力在于开展活动。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群众工作的新特点,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把侨联工作融入归侨侨眷群体之中,激发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在活动内容上,市及区县侨联组织适当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基层侨联组织核心主体的作用,按照不同群体、不同兴趣爱好、甚至不同年龄等特点,通过多种载体和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有侨特色的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归侨侨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是要加大对侨联干部的培养力度。上级侨联组织要加大对侨联干部的培训力度,以提高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不断总结侨情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特点,研讨侨联工作的新对策、新方法和新手段,激发侨联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侨联干部永远保持创新意识,进一步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推陈出新、自我完善,为侨联事业增强更强大的发展动力。